擠掉蘋果,重返全球第三,小米這回真的“OK”了嗎? | |
發布時間:2020-12-08 15:59:55 | 瀏覽次數: | |
核心觀點: 1、小米第三季度表現突出一是守住了印度市場,二是在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靚麗表現。 2、小米需要用戶基數的擴大來擴充自己的廣告業務與游戲業務,以向互聯網企業的定位前進。 3、只花三、五年時間去趕超別人幾十年的投入,這不科學,企業若想往上走,需要量的積累。 4、什么樣的企業配什么樣的戰略特征,作為成長型的企業,目前小米研發投入降低是靈經營的表現。
小米Q3表現為何如此突出?鄰章:小米這一季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從內部因素來說,這一季度的產品非常給力,比如說小米非常走量的機型—Redmi9系列,從今年6月份發布到現在9月末,全球銷量已經達到1400萬臺,這是非常成功的產品概念。再比如小米10至尊限量版,在高端市場還是引起了一定的轟動,證明小米有打造高端品牌的能力,提升了小米的品質質感。 其次,從外部因素來看,當前季度,小米處于天時地利的因素中,我們能夠看到在歐洲市場小米銷量激增,已經增長107.3%。激增的主要原因是華為在歐洲市場因為一些非市場因素,讓渡出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從數據來看,這一塊市場可能恰好被小米吃掉了。此外,IPhone12延期發布的空檔期也給了小米機會。 所以小米這個季度表現突出的三點原因分別是守住了印度的主力銷量市場,在中國市場和歐洲市場也進行了大幅度的增長,因此小米在智能手機銷量上有了突出的表現。 秋原俊二:從產業的角度去說,小米在歐洲市場表現比較好,可能是跟市場份額有關,跟華為非經營方面的情況以及國內的市場也有關。我認為,這可能跟行業的變遷有關系,也就是說通過總結歷次手機產業銷量的放量圖,會發現無論是過去的2G、3G、4G還是現在的5G,都遵循一個初步的規律:在早期發端期,賣得最好的往往是是技術比較牛逼的企業;但是進入了初步滲透期,銷量最好的企業往往是會打價格戰的企業或者是做得比較有性價比的企業;進入了成熟期之后,往往又是技術比較領先的企業是比較優先的,像蘋果、華為這類企業。目前在國內,我的看法傾向于是5G剛開始的放量期。 其實5G手機剛開始放量的時候,消費者最關注的是價格,因為和4G手機相比,5G手機的性能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如果再過一年到兩年,手機的用戶可能會關注性能多一點點。所以從過去的產業發展規律來說,在5G的初期,小米是低成本生產,企業會放量。這個規律放在歐洲,比如說處在4G初步滲透期的西歐市場,通過當地基站的建設情況能夠發現很多這方面的信息,例如我們在上個季度以及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時候就分析過歐洲市場,尤其是西歐市場的初步情況。 經過判斷,西歐市場的情況處于4G早期的滲透期。這個階段低成本廠商的競爭優勢強于綜合能力更強的企業,比如像華為,像蘋果。我不完全認為華為是因為政治因素離開了西歐市場。反過來想,OV為什么沒有搶占最大的份額?沒有受到任何損害?因為OV走的不是性價比的路線,它不是低成本的生產商,它走的是差異化的路線。 從這個維度來說,歐洲市場的亮麗表現與國內市場的亮麗表現跟行業的發展規律是符合的,無論是3G、4G還是5G,在初始的放量階段,發展最好的往往都是這些低成本企業,低成本生產商以及會打價格戰的企業,這和行業規律是相符的,即便華為沒有受到芯片貿易戰這些影響,可能也不會對小米的趨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至于印度市場,這季度小米只是守住了,沒有做到更高。印度市場可能過了4G的初步放量期,已經進入了比較成熟的4G期。在印度,小米的態勢傾向于守勢,只要把自己的經營盤守住,對它而言就是成功。 基于這樣的情況,從過去歷史上或者產業發展規律角度去談,這個季度比較高光的表現是跟行業規律相符的。反過來想,在經營層面上的一些動作,從最初紅米今年新的設立到現在小米10,在高端和低端兩方面,小米都做了相應的工作,并且執行得比較成功。這個季度,小米在手機業務的表現是符合預期的,是屬于預期內的事情,但是沒有超出預期概念。 鄰章:關于產業變遷的問題,我比較認同的。這一季度,印度市場整體的銷量表現同比只有17%的增幅,達到了5300多萬臺,但是小米高端機的同比增長量達到了91%左右。所以說在印度市場,像俊二老師說,經過低價普及期之后,部分用戶已經開始朝性價比、質價比這個方向去發展。即使蘋果、三星、一加在印度市場中有大于35000多部的高端市場,小米印度市場整體的表現增幅也在91%,這個表現是位于前列的。 從這個層面看,在接下來的全球市場中,小米在低端領域通過價格走量后還是要在高端這一塊進行更深刻的投入,否則可能會像中國市場一樣,陷入早期通過低端機市場贏得了市場份額,但后續在消費者心智成熟的階段去考驗它,在品牌建設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 小米互聯網業務的毛利率為何持續走低鄰章:小米的定位是互聯網企業。在利潤上,它想的打法是像互聯網一樣,以價換量,通過高性價比把用戶圈存起來,小米的總監接受采訪時說,小米進入市場的時候并不是非常急于地去收割,而是先要把用戶圈存起來進行后期長期的建設,從這個角度來看,毛利率以及芯片元器件的成本上漲,可能會影響小米利率的表現。 秋原俊二:這個跟這一期的毛利率下滑,尤其是手機業務的下滑,比如零部件的原材料這些有關系。眾所周知,疫情的影響,芯片、存儲、屏幕的供給都受到一些影響,所以疫情發生后,尤其是在海外疫情規模較大的情況下,想拿到這些零部件,肯定會出現利率下滑的趨勢,原因就是工人們會需要冒額外的風險,包括企業也有額外的成本。 在這個情況下,小米作為主機廠,肯定要付出,如果不具備行業絕對的壟斷力,絕對的統治力,基本上意味著會和行業一起去分擔高額的成本。此外,由于生產本身、供給本身不夠,想要放量,就會通過大規模的采購,這樣的策略使得原材料的價格會上升,導致毛利率可能下滑。 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可能跟5G放量以及歐洲市場的4G放量也有一定關系。因為在初期的時候,從投資者的視角來說,關注增長是高于關注成本的。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可能,如果小米覺得大家最看重的是銷量,那在這個季度,比如說接下來的四季度它可能必須通過價格戰,獲取最大的市場份額,所以它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和企業經營的戰略是比較匹配的。 最后一個維度是小米本身就是一個低成本的廠商,經營理念和華為、蘋果不太一樣,蘋果是30%、40%的毛利率,小米不是。反過來想另外一個問題,能做到低價本身就是超級有競爭力的企業能力的表現,比如沃爾瑪就是低價。手機行業是不是低價就一定能力強,可能要打一個問號,但是低價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至于說互聯網業務下滑,互聯網毛利下滑,可能跟收入結構有關系。例如游戲業務,比如說一季度、二季度大家還在疫情期間,所以玩游戲的人比較多,但是我們看到了游戲在三季度出現了下滑,這個下滑不單單是小米,騰訊游戲的遞延收入也在第三季度出現首次下滑,,這是非常顯著的信號。所以從疫情受益到疫情逐漸消退的角度來說,游戲業務的下滑或者高毛利業務出現了一個調整,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預期的。 此外,第二個業務應該是金融科技方面的業務,這個可能跟疫情之后,以及最近8、9月份是上市的階段有一定關系,所以不能單純脫離這個行業環境說它毛利率下滑就代表著企業的競爭力下降,還是得去分析具體的業務,但是毛利率下滑,互聯網板塊的問題倒不是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國內MIUI用戶數約是3點幾億,占比30%,但小米貢獻了80%多的收入,這個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國內的小米用戶可能接受了更多的廣告,相對于毛利率下滑這個問題更值得關注。 1部小米手機和40瓶農夫山泉的利潤一樣多?鄰章:農夫山泉跟小米這種比較是不太對的,因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農夫山泉是較高毛利的行業,而小米做硬件是非常苦的一個行業,所以說這種比較存在一定的偏見。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紅米進行性價比來普及5G,從整體行業來看,大家其實也都在做這件事情,現在在對于小米來說,非常有競爭性的品牌就是Redmi,在5G這一領域跑得也非常快,它們其實在做的也是一個性價比的策略,就是先跑馬圈地,在5G普及期的階段,先把用戶圈存起來。 從這個層面來說,我覺得紅米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因為紅米可以說是小米銷量的守門人,紅米承擔了小米銷量的主力軍,所以它的低價格其實并沒有什么不對。此外,因為小米一直在朝一個互聯網企業的方向定位,所以小米需要用戶基數的擴大來擴充它的一些廣告業務或者游戲業務。因此,我覺得它價格的低毛利其實是在擴大它的用戶基數,從這些層面來看,小米還是在朝著它自己既定的方向戰略在走。 秋原俊二: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稟賦,不同的生意、不同的商業它都有自己獨特的商業模式,我們并不能簡單地截取財報的局部數據去進行分析,這樣的分析往往很容易造成很大的偏差。小米的本身的策略,以及它持續想做互聯網業務,都是一脈相承的,不能單純地去進行不同行業之間的直接對比。比如大家可能會得出一個結論,A股有兩種科技,一個是醬香科技,一個是清香科技,其實了解就會發現,它就是不同的生意,就相當于市場上有各種各樣漂亮的姑娘,有人喜歡南方姑娘的婉約,有人喜歡北方姑娘的豪爽。小米可能是公司成長的特別快,未來前景可期,那有的公司是不同的思路,所以我們并不能直接去比較。 如何看待小米的IoT產品與業務?秋原俊二:IoT這個業務,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包括去年11、12月份,市場上有幾種聲音,第一種是覺得5G會放量很大,第二種是覺得5G IoT這塊業務也會放量很大。 我自己使用小米的產品不是很多,以過去僅有的經驗看,可能音箱不如百度。小度音箱兩三百塊錢,用起來會更舒服一點。小米的音箱幾十塊錢,,可能跟價格有關系,自己作為一個有限樣本可能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看法,但是目前小米的IoT設備用起來不是很順。 今年,尤其是6月份之后,大家會發現美的以及海爾這類股票跟市場上的估值漲得非常快,包括疫情期間的小熊電器。IoT領域小米是有一些優勢,但因為種種原因,可能做的一般,比如說電飯煲等小家電,可能并不是小米擅長的地方,所以它當時的放量其實是更偏向于傳統的企業。 現在這個階段,5G也是在初步的建設,對IoT的放量,AIoT的放量會比5G手機稍微晚一些。現在小米手機的增速大概30%、40%多,但是IoT可能20%,還需要一、兩個季度才會發現它的增速起來,這跟這個行業的周期性以及技術周期是掛鉤的。 小米沖擊高端之路道阻且長鄰章:因為小米過去一直在走性價比的路線,在2016年左右,就遭遇了市場沖擊。不可否認,小米在品牌上的確跟三星、蘋果、華為有一定差距,所以雷軍一直也比較在意,因為小米的性價比,出現了小米是低端機的這樣一種評價。 小米財報中顯示,前十個月小米的銷量已經達到了800萬臺,這在小米的生命周期內是一個很好的銷量,算是小米沖擊高端市場一個比較不錯的里程碑,但是跟華為、蘋果、三星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從整體的產品的體驗來說,小米在整體的體驗上可能跟華為等品牌的差距不大,但是在產品的精致度、設計感、用戶認可度以及核心科技上都有區別。 蘋果、三星以及華為都有自己的核心芯片,三星還有自己更全的產業鏈支撐產品溢價,從這一方面說小米講的自主創新可能要稍微少一點。目前小米整個的發力重點是在拍照,它要跟華為硬杠,在相機榜分數上,一會兒小米當一下第一,一會兒華為再當一下第一,所以小米想在用戶感知最強的地方和華為來進行比較。但是無論什么原因,華為始終壓著小米一頭。所以在這方面,小米講的故事可能還不及華為、蘋果、三星。 秋原俊二:15年前或者是十幾年前,華為也是做低端機和校園捆綁起家的,它可能是一、兩百塊錢一個合作。零幾年的時候,華為也做這種代工,逐年累積一些經驗,才逐漸逐漸往高端領域發展。這是需要有經驗效應和投入效應的。 因為我以前聽段永平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他們步步高企業為什么做的產品只能走低價的路線,原因很簡單,因為步步高一年的收入不會高于日本企業一個研發的費用。同樣,小米企業現在的研發投入到今年年底可能一百億左右,反過來想,可能小米從成立到現在,小米的全部研發投入只能達到現階段蘋果一年研發投入的100%,當然這個數據我沒有具體計算過。但是從這個維度想,沒有道理說小米做的手機,研發性能各方面能夠吊打蘋果,這不現實。回歸到實質,十年的研發投入可能只比得上蘋果一年的研發投入,那憑什么自己做高端機,讓蘋果去做低端機呢? 在70、80年代,三星也是做低端機,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后,才逐漸把品牌樹立起來。也就是說從技術行業的發展史來看,企業想往上走,一定是通過量的積累,在多年的研發投入,以及抓住一些關鍵技術,然后持續不斷的投入,才有可能出現在新領域的品牌認知度超越別人。不太存在說花了一、兩年的時間,或者花了三、五年的時間就趕超別人幾十年的投入,或者是幾十倍資金的投入,從邏輯的角度看,這是不科學的。 所以我不認為小米的煩惱是一個特別大的煩惱,隨著時間的發展,比如再給小米五年的時間,可能它真的也可以做高端機了。小米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在增長,如果說研發投入出現了下滑,沒有成長性了,那這種企業反而應該是被拋棄的。小米還是表現出一個比較好的成長性,現階段成長性只能通過銷量,通過打價格戰,逐步去改變自己的研發能力與研發底蘊,國內的發動機也好,大飛機也好,這些技術方面的東西不是花一點錢,或者花一、兩年,花三、五年的時間能夠趕超的。技術一定有技術的規律,行業一定有行業發展規律,雷軍這邊的煩惱可能根本不是特別值得去煩惱的地方,需要做的是在正確的路上做正確的事情,重視研發投入就行。 鄰章:對,就跟吃飯一樣,要一口一口地吃,畢竟小米還是一家非常年輕的公司,要給小米成長的時間。 技術投入少是否會讓小米后勁不足?鄰章:光看投入占比可能不是特別客觀全面,還要看營收的整體角度。營收增長占比下降,但如果整體的投資金額變高,也不是特別大的問題。小米在三季度的投資額度下降,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疫情影響。我個人認為對技術投入要投入到刀刃上,要看小米自己的發展重心,究竟是哪些技術上的投入。如果長期低的技術投入,肯定不利于它長遠競爭。因為從產業的角度也好,還是從產品本身的角度來看,是需要技術投入來作為它后續產品提升的支撐。如果沒有持久的技術投入,后勁肯定會存在不足的現象。 秋原俊二:在二季度的時候我們就觀察到小米在技術投入上變低,通過復盤從2018年Q2上市之后到目前的研發費用以及銷售費用的變化情況,我們發現有一個明顯的規律:在2019年的時候,小米的研發投入是很高的。但在2020年二季度之后,加大了營銷投入。從這個現象來看,小米其實是在5G的潛伏階段。比如說在2018年、2019年,小米會花很多時間去處理4G的存貨,這也是在財務數據上看到的一個現象。 還有研發方面的投入,在2018年、2019年的時候,也聊到這個問題,在這個階段是要去打造技術。在上個季度的電話會議里,小米聊到這個季度開始,小米的重心可能會放在銷售領域,所以從這個維度來說,在第二季度的時候,經營重心的轉變就確立了,也就是說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年底,小米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研發領域,以及存貨的清理。 到了2019年,今年年初以及2019年四季度的時候,小米在存貨、原材料方面的一個占比是上升的,但是制成品在下滑。所以,在2019年小米是研發大年,2020年以及2021年可能就是銷售大年。到了2021年之后,可能又是研發大年,因為這跟產品技術的投入周期是掛鉤的,以及與之匹配的是公司的存貨、原材料以及制成品。 所以這反而是一種靈活經營務實的一個表現,不是說研發投入降低,就代表絕對的不好。因為小米就是一個成長型的企業,它沒有很厚的家底供它研發投入始終在10%以上,什么樣的企業匹配什么樣的戰略特征,這個是最重要的。從這個維度看,小米是做了合適它自己企業特點的事情,所以我不認為這個季度的研發費用下滑會產生什么實質性的不利影響。 如果說在出6G之后,小米把自己的研發費用往下砍,應該研發投入的時候不研發投入,那這個就是有問題的。如果在應該提高銷售支出的時候提高銷售支出,適當地降低一些研發投入,跟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的發展規律以及公司本身的狀態是吻合的。 值得詬病的是,小米有一點投機的意思,從企業長期發展的角度,還是要對研發本身的重視,不能知道研發拼不過蘋果、三星,就降低研發投入,目前小米還是缺乏這種自信以及魄力。 小米怎樣才能走向高端?鄰章:在核心技術領域,整個中國面臨著非常多的困難,面臨著“卡脖子”的境地。小米自身在芯片領域是有想法的,在2017年左右,它們發布了松果芯片,但是澎湃收購了松果以后,發布了澎湃S1,小米芯片無疾而終。在整個芯片市場上,小米是比較被詬病的狀態,但是能夠看到,小米在市場上關于芯片的公開信息不是特別多,小米還是在芯片持續投入的,在等待一個時機。 因為芯片也需要經驗積累,不是做第一代產品就能做得非常好。看華為麒麟芯片,到麒麟990、970可能覺得它做的不錯,但是前面的K3V1、K3V2芯片的表現是很不行的,所以小米在芯片領域可能更需要一點魄力。如果要做自己的芯片,它需要對自己的芯片進行扶持,要有一個大大的戰略魄力投入到實際使用中去打磨芯片。無論是三星的屏幕,還是華為的芯片,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從開始的表現不好,到加產品扶持它的芯片,構成它的核心競爭。 同時也能看到小米的困境,它沒有華為和三星那么厚的家底,可能經不起市場試錯的風險。所以從這方面看,還是需要跟它的核心合作伙伴高通,在芯片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把系統的調度等一些核心競爭力培育出來。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上抓住目前智能手機的痛點來進行自身獨特優勢的構造。 秋原俊二:我個人的理解是小米就不應該玩芯片,它玩不起。小米一年的研發投入只一百億人民幣。芯片這種投入大并且失敗率超高的事情,流片一次十個億,一不小心就打水漂了,這完全是一個不應該做的事情。停下是正確的行為,而不是非得脫離現實客觀規律,因為十個億不是誰都能流得起的。可能對于蘋果,對于華為,沒什么感覺。但是小米不是,小米研發投入就一百億,這一百億投出卻零回報,小米沒必要去做這種自殺性的行為。 60年代,當時日本的產品能夠暢銷全球,其特點就是賣低價。但到了80、90年代的時候,日本的產品,例如索尼、松下,就是品質的代名詞了。韓國是80年代的時候,在國外銷量特別好,質量特別差,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三星、LG這些品牌也逐漸發展起來,所以一定是通過量在逐漸支撐,把自己的家底積累厚了,再去做產業發展。 從目前來看,花十年時間變成一個暢銷全球的品牌,這對于日本當年,對于韓國當年都已經快很多,所以不要有大躍進的想法,這不符合產業規律,也不符合過去的歷史情況。小米是什么樣的階段,就抱有什么樣的預期,以及能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比如蘋果的M1的芯片,蘋果也是做了這么多年電腦,才敢去做自己的芯片,才敢在自己的芯片上嘗試,并且最近它剛推出的產品,價格都是比過去版本都要低一些。它這么厚的家底才敢這么去試錯,憑什么去苛求小米作為一個十歲的企業,去跟這個行業里幾十年的巨頭去掰手腕,這不現實。 鄰章:補充一點,國內其實目前這些用戶也好,廠商也好,有時候可能有一種特別想彎道超車的感覺。所謂彎道超車又有多少人成功,這個是一個非常值得考量的問題。要客觀地看待每一個公司不同的歷史,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技術實力等,這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的。 但是也不能夠因噎廢食地說不跟別人去合作,脫離基本現實,把自己封閉起來做一件事,這是非常不對的觀點。我們是需要獨立自主,但是我們也不能事事獨立自主,可以充分去利用別人的資源,有一個好的合作伙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很多網友在說,其它企業沒有自主創新,沒有核心競爭力,其實我覺得這些觀點,是非常偏激的,并且帶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性。對于科技行業來說,需要警戒,也需要開放合作、合作共贏的態勢。 小米贏得歐洲市場的策略鄰章:歐洲市場是一個高端市場,但是它還是有很多低端用戶,有中低端的產品需求,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要求高端。 小米歐洲的官網,在英國市場下面的一些用戶留言,可以看出用戶對小米的性價比是比較滿意的,它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再從產品的性價比角度來對比,中國的廠商在國外市場,整個產品性價相對蘋果、三星是有優勢的。 所以說在整體的系統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有一個價格的優勢,可能更能吸引消費者。所以這樣的產品在海外市場,是處于一個攻城略地的階段。在歐洲市場,小米跟運營商的關系非常不錯,歐洲市場還是一個運營商主導的市場。 觀察小米的官網能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在中國的官網,看到一款產品,它首先介紹的是性能,以及它的刷新率為多少赫茲,給人的感覺是它的一種硬核狀態。但是在歐洲市場,看到同樣一款產品,它介紹的則是它的理念,它的設計以及它的拍照功能,跟蘋果官網感覺更相似一點。 因此,小米可能是在凸顯它的質價比的理念方向,而不是它的整體配置。所以,小米在國內外的策略是不相同的。 在印度,小米為何被三星反超?鄰章:這個數據可能是統計偏差,是統計口徑的問題。看IDC的數據,這個季度小米是第一,但是看到另外一個數據好像三星是第一。這里面可能是存在一個統計口徑。統計口徑的問題其實在以前也經常看到不同的調研公司發布的數據,相互打架。 所以這方面可能看采用哪家的數據,但是,無論從哪家數據來看,三星追小米都是追得非常緊的。目前來看,三星的增長率要高于小米。所以小米是值得警惕的狀態。 秋原俊二:4G已經進入成熟期了,這時候就拼性價比,拼質量,拼用戶更注重的性能本身,而不是注重剛開始的價格。從這個維度來說,三星幾代人的基業,跟小米十年的底子,還是有一些差距,出現這個現象是預期當中的事情,沒有太背離預期。如果說有一個彎道,小米超出預期,可能有一種情況,就是三星自己做了一些特別錯誤的事情,或者小米做了一些超級富有遠見的事情,或者特殊的一些非市場因素導致這個結果。這基本上是符合我之前說的那些行業的發展情況。 小米能否穩坐世界前三的交椅? 鄰章:我個人來說不太看好。因為可以預見下一個季度它肯定又會要被蘋果反超,蘋果可能會走到世界第一。因為蘋果有一個非常強的周期性,就是第四季度和第一季度是蘋果銷售的高峰。在9月份新品發布之前,其實是它銷量的低谷,因為蘋果存在用戶等待的問題。 從整體層面來看,小米在今年這個季度,在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實現了增長。這兩塊助推它成為本季度的世界前三,但是未來還是否能夠繼續保持這種魄力,這是需要觀察的。 秋原俊二:我對小米的未來沒有那么樂觀。主要原因是小米還沒有走出產業規律。比如說小米在2015年開始遇到問題。那時是3G的晚期,4G的初始期,只要行業進入成熟期,技術應用比較成熟,小米就會出問題,它的銷量就會下滑,它的市場額也會下滑。在2018年下半年,4G的成熟期之后,小米又出現問題。它是隔兩年就會出一個銷量下滑的問題。 所以從短期來看,也就是下個季度,蘋果能不能超越小米,我會打一個問號。有可能還是小米優先一點點,但是可能過一年之后,小米又要掉下去兩年。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前面沒有預期、業績最垃圾的時候,這個時候投進去就得跑路,我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操作的。千萬不要在技術周期股技術業績比較好的時候拋進去,往往會被割韭菜。 Q&A環節Q栗子:小米和華為的配置差不多,為什么網友還是認為華為比較高端,而小米比較中低端呢?@鄰章:一個是品牌認可度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核心競爭力。 舉一個例子,蘋果在其他友商的發布會上,經常被其它廠商吊打,說蘋果各種配置都不如他們。但是在用戶的品牌認可度上,蘋果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屬于No.1的一個品牌。 用戶的品牌認可度占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華為的品牌構建已經占據用戶心智。所以說這方面小米也需要努力,擺脫以前低端品牌的既有印象。因為現在用戶關注的有些配置是很重要,但是配置不是全部。 @秋原俊二:小米本身就不是什么特別高端的機子,所以相對而言,這跟它自身的一個情況是吻合的。跑分這一塊,跑某一個級,都是可以作弊的,我并不覺得對同樣的配置,最后的產品不一樣,產品力有區別,這是一個正常現象。 華為賣得高,一方面當然有些人會覺得是不是華為收智商稅,其實不單單是這樣,也跟剛剛鄰章老師說的品牌有關系。還有一個實際的產品力本身,這個是需要一些實踐的積累才可以的。 過去無論華為的發展史怎樣,我并不認為小米同樣的配置賣得便宜,就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它是一個合理的現象。 Q熱愛:如何評價小米入圍全球五百強,雷軍答應贈與每位小米員工一千股權,小米集團股票?@鄰章:五百強對小米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至于員工股票,這就是一種價值激勵。跟發年終獎差不多,就說以股票的形式來留住人才。其實這種獎勵對一家企業來說,是非常正常的一個操作。股票獎勵在很多公司都是有的,比如騰訊公司就非常喜歡對自己的員工進行股票獎勵,這是在分享自己的成長價值,讓員工更有歸屬感,更有干勁。 @秋原俊二:小米對員工這方面是挺慷慨的。從股東的角度,作為一個投資人,作為一個潛在投資人,作為過去曾經小米的納米股東,可能看這個事情我就覺得這樣做,不尊重股東的利益與權益。員工大規模股權期權激勵,可能看了沒有那么開心,會覺得這個公司的蛋糕會在這個路上繼續做得很大,但是作為股東有一些些不厚道。小米在公司內部的企業治理,尤其是股東治理,是有一定的問題的,但是特別把股東利益當回事的公司也特別可怕。所以,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小米最近這一、兩年,還算比較好的。 @鄰章:我再補充一點,行業里面對比來看,小米公司的員工可能比較苦逼的,整體的薪酬水平比較低。我個人其實對薪酬獎勵、股票獎勵,還是比較支持的,可能這樣對員工有更好的激勵性。 @秋原俊二:確實是這樣,小米的員工在這些互聯網企業大廠里,薪水差一些。我從一個社會的利益分配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從任何一個維度來看,不管是傾向員工也好,傾向客戶也好,還是傾向股東也好,都不要太過度就行。可能它們還是需要去注意下這個問題。 |
|
|
|
上一篇:匯豐斷臂求生 下一篇:市值3000億,劉強東今天又斬獲一個IPO:坐擁三家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