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母基金崛起,地方國資如何選GP? | |
發布時間:2023-04-27 15:49:25 | 瀏覽次數: | |
財聯社 | 余詩琪
今年以來,以國企和地方財政資金為背景的母基金,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呈現井噴之勢,百億級母基金幾乎成為各省標配。
在最近的四月,不斷有大規模的母基金成立:湖北宣布設立300億的大健康主題母基金,100億的科創基金;西安宣布設立總規模100億的工業倍增引導基金;河南省水利產業投資基金成功落地,規模100億。
隨著地方國資母基金的落地,對專業基金管理人的需求也相應增大。僅過去一周,安徽、廣東、江蘇、湖北、山東、湖南等省市,都開始面向全國乃至全球伸出橄欖枝,招募優秀GP。與此同時,“募資難”又是一級市場上GP的普遍狀態,甚至有傳出投資機構全員募資的消息。
當“募資難”對上母基金的“崛起”,市場化GP開始向地方國資靠攏。一位母基金管理者對創投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市場上機構都在很主動的找國資母基金募資,帶著項目來都是標配了。面對風格各異的GP,承擔著投資回報和產業引導雙重責任的母基金會如何考量,就此,創投日報采訪了多位地方母基金的負責人。
GP要建立專業性壁壘
在兩位有著10多年的政府母基金投資管理經驗的負責人看來,市場大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單純基于財務投資跟著周期搭便車的機會越來越少,這類機構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都很有限。
其中一位負責人表示,在全面注冊制的背景下,投資人的專業度是機構發展的首要條件。現在他在選擇GP的過程中,特別關注有產業特色、具備專業性壁壘的。對于這類機構,即使成立時間不長,歷史業績也相對單薄,他們也會考慮出資。
另一位負責人則給出了更為具體的畫像。即這些機構需要具備三個核心能力,一是能比別人更早地發現項目;二是能更快地判斷項目;三是能對項目有更多的賦能,比如提供產業資源、人才儲備等。“要有一兩個難以被替代的專業壁壘,這樣的管理人才能卷的過其他機構。”他對記者表示。
在他的觀察中,現在已經有幾種路線跑出來了。*種是聚焦產業的機構,在某些垂直賽道里深耕,專業度拉滿,之前的醫療現在的半導體賽道都有這樣的機會。這類機構占住自己的一席之地后,隨著專業度不斷提升,會往前沿捕捉到更早期的機會。在縱向上越做越深,對初創企業的生態賦能也會做得更加高效。
第二種是由有產業背景的公司發起的基金。不同于上一代產業公司發起的粗放型PE基金,新一代的產業基金普遍是既懂產業又懂投資。這類基金通過產業資源可以給初創企業提供更直接的幫助,也基于此能具備相當強的議價空間,抓住產業賽道里的細分機會。
還有一類機構近幾年的發展勢頭尤其猛,他把這種機構歸納為能服務創新源頭的基金。這類基金抓住國內技術成果轉化到商業企業的痛點,幫助科研院所、高校等完善它們的成果轉化體系。通過這種方式,拿到了不少好項目。
GP要做好屬地化
在專業度之外,幾位母基金負責人提到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屬地化”。其中一位西南地區的負責人表示,母基金成立的使命之一就是招商引資。在選擇基金管理人的過程中,他們格外重視將屬地獨有的資源稟賦和區域紅利展示給GP,希望加深GP對屬地化的理解。
“我們不想做個單純出錢的機構,那樣會越走越窄,而是要給GP持續的投入時間和資源。”他表示,在財務回報之外讓GP基于屬地的情況去摸索適合當地產業的投資路徑,通過長期的合作互相成就。基于此,他們在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團隊,幫助GP對接當地的政策資源,讓投資落地的過程能夠平順絲滑。
在GP加深屬地化的同時,作為母基金,他們也在更積極地擁抱市場化。以上負責人表示,現在在出資時不設硬性的基金落地要求,包括返投要求,而是主動彌合投資和產業引導之間的目標差異。將本地的資源和訴求,融入到市場的運行中去,在合作過程中實現多方共贏。
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屬地化,都在向GP提出更高的要求。上述幾位負責人都認為,市場正在進入到一個優勝劣汰的質變階段,每年基金管理人的數量都在下降,這是“存量出清、增量放緩”。GP需要穿越周期,真正把握住產業發展的根本性機會,才能存活下來。
|
|
|
|
上一篇:「司庫立方」獲數億元C輪融資 下一篇:上百家VC排隊送錢,敲不開創始人“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