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
2023年12月13日-15日,中國創投年度盛會——第二十三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峰會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指導,清科創業、投資界主辦,現場集結國內當下活躍的創投力量,共同探討行業「堅守與適變」主題,共敘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現狀與未來。
本場《堅守與適變》影響力對話,由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清科創業CEO倪正東主持,對話嘉賓為: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聯想創投集團總裁、管理合伙人 賀志強
啟明創投創始主管合伙人 鄺子平
君聯資本總裁 李家慶
高瓴創始合伙人 李良
達晨財智執行合伙人、總裁 肖冰
紅杉中國合伙人 鄭慶生

以下為對話實錄,
經投資界(ID:pedaily2012)編輯:
倪正東:大家好!今年的主題是堅守與適變,在座的都是業界的代表性機構,首先請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紹;然后介紹下今年以來各自在募資、投資、退出等方面的成績單。
一級市場年終回顧
賀志強:聯想創投是聯想集團的Corporate VC(企業創投),主要以投資早期核心科技為主。今年我們的投資金額和數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投資了40多個項目,包括對一些已投項目的加注。退出方面,截至目前有三家IPO,未來1-2月還會有幾家上市,基本與去年節奏差不多。
鄺子平:啟明創投主要在兩大板塊投資,一個是醫療健康板塊,一個是科技及消費板塊。
今年的投資進度比去年慢。我大致統計了一下,今年我們投資了40-50家公司,其中有一部分是續融資,新的投資粗略計算有30家左右。而去年、前年我們的投資量都相對較大,今年比起去年慢了大概三分之一。
但比較幸運的是,我們去年和今年完成了美元和人民幣的募資,所以今年手中相對寬裕。由于現在整個投資價格等各方面都有適當的回調,我們也在一些感興趣的細分領域加大了投入。
退出方面,今年是有壓力的,上半年整體的退出環境還可以,但下半年國內的壓力很大。今年我們在A股上市了兩三家公司,在美股也有幾家上市公司,像我們今年在美國上市的一家醫療企業表現還是非常好。但美股的退出進度也在大幅度下降,美國IPO的窗口還沒有重開。我相信重開以后,中國好的企業還是有機會去美國上市。
李家慶:與清科相同,君聯今年也是第23年,一直專注早期和成長期的科技領域投資,主要聚焦數字化、綠色碳中和、生命健康等領域的投資。
2023年君聯的募資和退出規模都在百億左右,已投企業有4家上市和4家已過會待發行企業。投資節奏上有所放緩,但還是堅持長期可持續投資,所以未來三年,我們可以保持持續穩定的運營。
李良:高瓴創立于2005年,今年是第18個年頭。作為股權投資機構,任務就是服務實體企業,我們主要圍繞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低碳等主線,投資了超過600家企業。此外高瓴還有一點比較有特色的是,我們有一個二三百人的DVC服務團隊,在內部叫深度價值創造部門,能為企業提供包括數字化升級、精益管理、供應鏈管理等不同緯度上系統且專業的服務,我也兼管這一塊。
我們今年的投資,從節奏上跟整個市場體感比較一致。退出方面我們在A股、港股、美股,目前一共有10多家IPO。
我的體會是,在過去兩三年整體不確定的環境下,被投公司的高質量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哪個領域,哪怕大環境受到很多挑戰,高質量的管理團隊、高質量的業務發展,依然在孕育偉大的公司。作為投資機構,除了傳統的發現價值之外,我們也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能夠更好地幫助企業、服務企業的模式,提高我們從方方面面支持企業發展的能力。這也是高瓴近2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
肖冰:我來自達晨財智。達晨有23年的歷史,是比較典型的本土人民幣基金。當前整體市場大環境在變化,我們判斷對像達晨這樣的基金比較有利,所以會相對積極樂觀一點。比如在募資上,有一些LP,包括一些保險公司,原來不太投類似我們這種以先進制造業、硬科技為主賽道的機構,但現在開始更多地關注我們,所以在募資上我們今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然,現在這些方向更熱門了,投資上競爭就會更激烈,但基于我們原來逐步成長起來的產業基礎和生態,在這方面還是有比較大的信心。
倪正東:像達晨這種機構比較受歡迎,在新的變化中適合中國國情。
鄭慶生:紅杉中國成立于2005年,近20年來一直是中國最活躍的投資機構之一。科技、醫療健康和消費是我們主要覆蓋的三個領域,從早中期投資開始,我們相繼成立了種子基金、并購業務等,完成了覆蓋全階段、全鏈條的產品線,在企業成長的全生命周期里支持公司的發展。
近一兩年,我們在投后管理上下了很多功夫。目前,紅杉中國在全國建立了6個孵化器,第7個也在落地中。同時我們去年還成立了一個服務天使和天使輪前創業者的孵化項目——YUE創業加速器。這些都是為了給各個階段企業的發展和未來實現良好退出做好鋪墊和準備。
在這樣一個看上去相對寒冬的季節,我們依舊保持活躍。因為我們認為這可能是另外一個科技周期的開始,特別是不同的硬科技都處在被突破的狀態。所以盡管宏觀情況比較有挑戰,但我們還是保持適度的樂觀。
倪正東:紅杉確實非常活躍。看數據,紅杉也是今天市場上募資和投資都最活躍的機構之一。今天也是紅杉中國的新logo第一次出現清科的年會上——HONGSHAN,這是今年影響深刻的行業變化之一。
今年興奮的事
頂級VC都在投什么
倪正東:各位投資人都講到今年的情況,雖然大家很焦慮,但依舊非常努力,那么你們今年看到最興奮的行業,或者項目是什么?
賀志強:從科技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兩年有挑戰的是,新興產業的成熟周期大幅縮短,一個新產業從技術興起到商業成熟再到產能過剩的速度大幅提升,從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到電池等產業都是如此。這種情況下就更考驗投資人對于產業化時間節點和出手時機的判斷能力。
今年比較熱的賽道:一個是人工智能大模型,方向肯定是非常有價值的。但有機會的同時,中國在算力方面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第二個是機器人賽道。我們長遠看好人機協同,已經開始投人形機器人,但人形機器人到底是用什么樣的技術路徑才能實現,學術界和產業界尚未達成共識,這對于投資人來說也是機會和挑戰并存。
鄺子平:技術方面,我覺得2023年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投資方向,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從長期來看,這個大的領域會改變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我們今年在這個領域已經投資了若干家企業。
模式方面,今年有一個特別令人振奮的模式,就是中國的產品在走向世界。這個趨勢雖然一直都在發生,但是最近一兩年正在從量變邁向質變,無論是醫療健康行業,國產創新藥企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數量超過License-in(許可引入)的數量,還是其他行業,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產品走向了世界,不單是“價廉物美”,而是中國的部分產品在國際舞臺上擁有了強有力的競爭力,這一點我覺得在未來是非常值得深耕的一種模式。
李家慶:第一個還是生成式AI本身。除了大模型之外,我們幾乎所有的軟件類的公司和專業服務、企業服務類的公司,全部都把生成式AI、大模型的應用,作為一個引擎裝在自身這輛“車”上,這個轉變速度還是非常快的,但依然還在早期。
第二,跟綠色能源相關的領域。我們看電池、光伏、儲能,現在在一級市場的估值有所下跌,用戶端的能源互聯網和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機會開始顯現。因為上游成本有所下降,下游變化及可做的應用還是非常多的,現在這一塊市場開始快速地起來了。
第三,以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醫療領域國際化,這是以前沒有看到過的,現在大規模的license-out,并且Down payment的規模都很大,其實生物醫藥、生命健康在技術創新和全球化的合作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其他領域更多還是在用對外貿易的方式把產品銷往海外,真正高水平的創新是從生物醫藥醫療領域開始的,我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地擴散到其他行業中去。
李良:跟以往的周期不一樣,價格是有需求彈性的。上游大規模降價之后,能夠刺激更多的需求出來。舉個例子,大家看電動車,首先看到的是新的能源替代石油化工,但其實這里面還累積了很多技術,新產品的附加值要高得多,這里面既有軟件和硬件的結合,也包含著工程的快速迭代。中國是有非常大的工程師資源的,包括我們最早孵化的地平線,今年完成了和大眾20億歐元的合作。
今年印象深刻的項目,一個是我們投的一家深圳的電動自行車公司。從去年到今年,電動自行車在歐洲市場發展非常好。我們這家ebike公司,從整個產品定義、供應鏈管理能力,到軟件的迭代,穩打穩扎,都做得非常好。從這個角度,我非常看好中國供應鏈創新以及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走向全球。
今年還有一個讓人興奮的項目,是我們從孵化期就開始支持的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我們從去年就開始在這個領域找團隊,和團隊共同尋找和產業的結合場景,尤其TO B場景。今年8月他們做了新品發布,第一個原型產品(人形機器人)能自己獨立走上臺,看到的那一刻我非常欣喜。
再分享一個項目,來自高瓴長期投資的生命科學和醫療行業。近年在FDA獲批的很多創新藥中,中國企業的身影越來越多,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這一點上,我們除了投資單個公司外,今年還支持了一個特別的項目叫「飛鏢加速器」,這家企業給生命科學創新企業們提供標準化、世界級的研發生態環境和高品質服務,目前已服務了數百家生命科學企業和項目。它的首個加速中心就落在上海張江。通過支持飛鏢這樣的生態服務型平臺,我們得以為更多醫療創新型企業服務,更高效地去服務產業鏈的整體進步。
肖冰:我也看到兩個比較長期的系統性新機會。一個是人工智能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可能會改變很多行業,許多行業都可以重新做一次、也需要重做一次。這是一個新的系統性機會,包括底層技術和模式創新。我們看到了一些讓團隊比較興奮的早期項目,當然風險會比較大,要控制好,算好自己的賬。
第二個是出海的機會。特別是這幾年,我們看到有一些企業在國內市場打出來以后,向全球市場的星辰大海奔赴,這才是一個特別優秀的世界級的企業做的事情。我們注意到很多企業不像以前只有很低價值的東西出口,而是高附加值、有技術含量、有自主品牌,依靠中國先進的互聯網經驗和積累的方式,利用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鏈群的優勢,向全球出口,這不光是少數產品的機會,而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我們看到很多年輕的新一代創業者,都具備世界級和國際化的眼光和能力,這讓我們感覺很有希望。
賀志強:中國移動機器人是全世界領先的,我們投資的很多機器人公司與聯想業務部門合作,一同出海服務海外的客戶,營業額和利潤增長特別快,中國年輕人走出去天生有優勢。
倪正東:還有泡泡瑪特在泰國第一家店爆火。
鄭慶生:第一個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看到,互聯網的每一次發展,其實都是流量的重新分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會導致整個流量有重新洗牌和分布的機會。當然,最后至少有一半的贏家來自傳統的大廠,因為大廠在其中占有資源優勢。但同時每次重新洗牌里也有創業者的機會,所以我們希望能看到有新的“大廠”出現。
第二個是供應鏈側的科技發展,機器人、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都在涌現投資機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之前不能在國際間流動的人才、產品模式和服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國際化。因此,很可能我們在經歷第二個“WTO 時代”,更多優秀的中國產品會銷售到海外。
兩點思考:關于出海與消費
倪正東:20年前中國的VC去美國,跟他們進行對話。又過了20年,中國投資人又得去外面走一走,去美國、中東,去世界各個地方。比如新能源汽車行業,理想的汽車在中亞賣得特別好,比亞迪的汽車在境外銷量也很大。很多中國的產品,哪怕掃地機器人都在海外賣得特別好,很多企業海外收入甚至占到了80%。所以我覺得應該多往海外走。
李家慶:我還是結合大家剛才說的出海,到今天這個階段,中國企業面臨著走出去及全球本土化落地的問題。走出去、國際化不僅僅是把產品賣出去,做生意和做貿易的問題,這一點很重要。國際化不是做“外卷”,沒有創新而單靠“外卷”消耗存量市場,引發的問題在未來兩三年可能就會看到,這一點是需要高度重視的。
第二,企業在全球拓展國際化、全球本地化的過程中,還是要有技術創新,否則本土市場遇到的問題,轉移到海外還是會遇到。所以還是要強調,企業國際化、全球本地化的過程中,要重視真正的創新,包括很多民營的中小型科技公司,第一要重視科技引領、創新引領;第二國際拓展;第三解決就業,這三條要糅起來。國際拓展一定是以科技創新和創新引領為前提的,否則沒有哪個國家承載得了中國這么大體量的集體出海。
很多發達國家的公司,很少講出海,甚至沒有出海的概念,因為這些公司生而全球化,并且全球本地化落地,非常重視合作,重視創新做增量,而不是去“卷”存量。我們未來要出海的企業,也要學習和重視這一方面。
倪正東:一個是出海,還有一個是消費降級。以拼多多為代表,還有蜜雪冰城、塔斯汀等現象級企業爆紅,大家對此有什么看法?
李良:說到消費,國內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且是一個多層次的消費市場,不同階段下,每個層次的消費需求都還有更好的滿足方式。我們有兩家被投企業在海外做得非常好,一個是名創優品,一個是蜜雪冰城,做消費就是要用足夠好的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并且包括供應鏈、生產和經營模式在內的整個鏈條是可持續發展的。這兩家企業都有極強的數字化能力,在他們全球化、跨區域發展的情況下,管理半徑大幅度擴張,如果沒有數字化的加持是很難想象的。另外就是他們的供應鏈管理非常出色。消費始終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它需要一個更健康持續的推動力。
倪正東:VC和PE現在主要是投科技,投先進制造,但是我們還是要留點空間給消費,我相信消費再過幾年一定會回來的,就像芯片行業——曾經有十多年的時間,投資行業不投芯片。當行業最寂寞的時候,反而是早期布局的,比如華登過去投芯片,今天他們的收獲最大。消費這個賽道我們也不要放棄,未來還是有機會的。
鄭慶生:應該說,隨著消費的深化,大眾對品牌的訴求被更多地表達出來。過去消費者消費得很分散甚至沒有品牌,而越來越多的大眾品牌出現使得我們看到了大眾在品牌上的消費訴求。
2024,持久戰
倪正東:馬上就2024年了,我經常在早班和晚班的飛機上碰到VC/PE同行。我們這個行業就像一幫戰士,形容每個機構戰斗狀態的詞匯有很多,比如愈戰愈勇、沉著應戰、背水一戰、解甲歸田、遠走他鄉、潰不成軍、順勢而為、逆勢而上、出奇制勝、大獲全勝……我們有遠走他鄉的,也有解甲歸田的。在座的都來自頭部機構,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你們戰斗的狀態,你們用哪個詞匯?2024年,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行業,你們有什么樣的預期?
賀志強:有一句話我很認同,投資行業,大家貪婪的時候我們要恐懼,大家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貪婪。所以我覺得愈是在非常有挑戰的時候,其實希望的曙光已經在升起。2024年,我的期待是企業家的信心能恢復,這點非常重要。
倪正東:大家的信心都需要恢復。
鄺子平:啟明創投創辦17年以來,我們一向的風格就是沉著應戰,順勢而為。特別紅火的時候我們不會特別亢奮,有點風浪的時候也不會特別焦慮,反正就是踏踏實實干,我覺得機會還是很多。
李家慶:我們經常講持久戰,因為創投行業還是要把持久戰吃透,時間越長越能看清形勢的變化,從而找到從相持到反攻的戰略。上周我們剛開了君聯的第23屆CEO Club企業家年會,主題就叫“馭變謀新,韌性前進”。投資行業,還是要用一種相對長期的持久戰心態來做事情。面對短期的起、伏,得、失,還是要把時間跨度拉得更長一些來看待。我們相信這幾年的時間,是一個很好的孕育階段,可能在2027、2028年,行業會迎來一波新的浪潮。今天不必過于在意短期的波動,該來的都會來。所以更多的還是要用持久戰的心態,有韌性地往前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
倪正東: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持久戰。
李良:回頭看歷史上真正出色的戰役,像羅馬戰役,其實沒有那么戲劇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講怎么挖壕溝、怎么把基礎設施做好、怎么把路修好、怎么一步一步扎實地把內功練好,我們這個行業也一樣。行業波動的時候,看看優秀的同行都在做什么,好的企業都在做什么,我們作為投資人也在看自己還有什么能力現在正好可以補全、提升。比如說研究能力是否足夠,我希望打造的對企業的全面服務、支持能力夠不夠?等等。
再就是心態上還是要有韌性。我們始終樂觀,與此同時心態要穩定,我們跟團隊內部一直這么說,最重要的是要走到一線去,這個行業永遠能接觸到每年最優秀的企業家和公司,從他們身上你就能感受到真實的基層業務、真實的發展和創新的跳動。
剛才看倪總的分享報告里說,創投在整個GDP里面也就占0.6%。所以我想,作為創投機構主要還是要做好服務的角色,把我們的基本功練好,而不是短期等著大勢來,大勢永遠是為準備好的人提供機會。
肖冰:我想用一個詞來形容我們對明年的策略,就是穩中求進。“穩”就是穩住基本盤,這方面我們比較有信心。但是做投資還是得有一點抱負,那就是進取的一面,我們特別希望投到一些前沿技術,讓基金的社會價值、品牌和影響力更高一些,而不是簡單地有一些回報。最后依舊強調,要保持定力,練好內功。
鄭慶生:第一是一如既往。從2005年到現在,我們一直都保持活躍,保持對創業者的支持,對創業精神的尊重。所以接下來,我們還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整個創投市場。
第二是期待突破。在過去 20 年的投資里,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期待科技的突破。之前的很多互聯網的創新都是產品模式上的突破,所以很多CEO來自偏產品側的人,而今天越來越多科技背景的CEO涌現出來。之前我一直相信自然界沒有飛躍,科技發展應該是一個連續的函數。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涌現和突破讓我這個想法有很大的改變。
倪正東:大家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家慶說的持久戰,確實是長期看好中國。鄺總23年前就在嘉賓的座位上,你們是行業真正的長期主義者。對于中國的創新創業,我們都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參與者之一。2024年我們依然看好中國,一起加油,相信總會有行業拐點出現的時刻。今年我們已經23年了,希望自己能主持到第50年。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