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杉中國浦曉燕:今天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最好時機 | |
發布時間:2021-06-21 10:38:58 | 瀏覽次數: | |
不久前,由清科創業、投資界主辦,華發集團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基金合伙人峰會在珠海隆重舉行。
會上,紅杉中國合伙人浦曉燕圍繞“投資者眼中的新10年”,結合紅杉自身發展過程中的的變化、機遇,以及”“未來十年如何布局”等話題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紅杉聚焦于“科技+消費”雙輪驅動
浦曉燕:紅杉資本立足于早期投資,同時采取多產品線、全階段的全站式打法。作為一家全球性投資機構,紅杉已有將近50年的歷史,在中國,我們也已走過了16年的歷程。到今天,紅杉中國旗下管理著2支美元種子基金、8支美元創投基金、6支美元成長基金,以及6支人民幣綜合基金,以及一支一級半市場和一支二級市場基金。
紅杉之所以采取全站式打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兩個重要客戶:一是創業者,二是LP。我們希望沿著成員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就像紅杉Slogan ——“From Idea to IPO and Beyond”,即使企業上市之后,我們也會通過一級半和二級市場基金產品、buyout策略等等繼續為企業的成長提供助力。此外,多產品線間產生的協同和生態效應也可以為我們的LP創造更大的收益。
紅杉投資所聚焦的方向,概括而言是“科技+消費”雙輪驅動,其中科技是指廣義的科技,生物醫藥也涵蓋其中。紅杉是一家非常有科技范兒的基金。在許多高新科技、生物醫藥企業的背后,都有著紅杉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我們力爭在這些科技企業的早期階段就成為他們最重要的伙伴。
其次,在消費成為了市場投資焦點的當下,紅杉已經將消費作為重點布局方向投資了15年之久,并在過去幾年間迎來了收獲期。今天的話題是10年,10年是一個周期,紅杉中國也迎來了另一個收獲期:去年,紅杉有26家企業成功IPO;截至目前,紅杉也已經有16家企業登陸國內外資本市場。
投資機構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浦曉燕:很湊巧的是,今年是我加入紅杉的第10年,這10年歷程我也非常有感觸。人民幣基金過去10年的發展路途雖波折不斷,但也是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VC/PE行業最早是發源于美元市場,不過,從基金規模與活躍程度來看,今天的人民幣基金相較于美元,也許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勢能。無論從投資領域還是退出的靈活性看,過去這10年是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10年,也是新經濟崛起的10年。這期間,中國培育出了不少于7家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世界級平臺公司。而未來十年將是新經濟成為主流的十年,未來的發展將更多依靠技術驅動。在當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見頂,而新一波技術紅利尚未完全釋放時,市場將呈現出更加平穩的、線性發展趨勢。流量創新和效率創新會是投資的重點。
從紅杉的角度來看,感觸頗深的是,中國市場水大魚大。2004年,紅杉決定在中國設立基金,就是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和規模。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過去10年,國內VC/PE行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行業從青澀走向成熟,競爭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行業經過充分競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集中效應,但這背后仍然是基金“百花齊放”的態勢,只不過市場從同質化競爭走向了差異化競爭。
各基金都在價值鏈的各個鏈條尋找自己獨特的定位:新銳基金不斷涌現并持續走向垂直精專,如紅杉這樣歷史較長的基金則逐漸形成了全站式打法。對VC/PE生態而言,我們也觀察到,過去投資機構在經濟發展中是一個相對微小的力量,但今天它已經成長為助力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可以預見,未來10年,它可能會成為助力科技進步、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推動力量。
談到LP結構的變化,在我剛加入紅杉的時候,中國機構LP的基數還非常小。發展至今,機構LP基數雖然不斷增長,不過相比美元基金仍相對薄弱。過去這10年我們能清晰看到中國LP結構的變化。其中,紅杉的機構LP比例得到提升,達到了近70%。如果從今天看向未來,會發現我們今天站在了另一個變化的起點,可以預見未來會出現更加多元化的LP結構和更多新型LP,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值得觀察和期待的趨勢。
未來10年的機遇
浦曉燕:首先,紅杉非常看好中國的數字化進程帶來的機遇。中國數字化進程才剛剛開始,產業互聯網也方興未艾。當企業運營從粗放型走向精細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為企業非常關注的痛點。我們看到,企業服務領域很多創業企業都在解決這些問題,其中會出現一批百億美元市值公司。當然,這些類型的發展可能呈現更加線性的,而非贏家通吃、冪指發展的方式。我們非常看好,沿著中國數字化進程,會崛起一批新型科技企業。
第二,中國的科技、消費產業發展至今,可以說“高速公路”已經鋪設完備,隨著線上線下效率提升,會出現更多的超級內容、超級品牌。當下,品牌出海雖然受到了外部環境變化的一些影響,但我們依然相信,今天是中國品牌崛起的最好時機。而且正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多企業家會系統地思考全球化策略和國際市場布局。可以說,從技術領域開始的國產替代,已經慢慢深入到消費等多個領域,更多本土品牌正在崛起,而它們有機會成長為世界級品牌。
第三,生物醫藥領域涌現的機遇值得關注。無論是從中國人口結構變化,還是技術進步角度來看,生物醫藥的快速發展都是一個大趨勢。尤其在過去十幾年間,中國的生物醫藥領域培養、積聚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人才,他們會成為這一領域的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今天的生物醫藥有點像15年、20年前PC互聯網的初期狀態。很難想象,2005年體量很小的恒瑞醫藥,今天已經成長為市值近5000億的行業領先企業。生物醫藥領域已經涌現出了超20家千億市值公司,而未來中國醫療健康領域龍頭公司的天花板也許比我們想象得還要高。
第四,中國制造業領域的機會。近幾年,中國制造業的供應鏈優勢已經得到了凸顯,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背景下,未來中國智能制造領域將出現更多機遇。比如在半導體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鏈和智能汽車產業鏈等領域。
第五,碳中和領域的機遇。最近,紅杉中國與成員企業遠景科技集團共同設立了碳中和技術基金。碳中和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中國未來30乃至50年內最重要的發展策略。在碳中和“3060目標”下,綠色技術領域將涌現許多投資機遇。
最后,我想再談一談投資行業自身變化帶來的機遇。投資機構原來靠早期企業的自然生長而獲得超額收益的簡單模型將深化。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復雜交易機會的出現。比如,紅杉在去年完成了對法國設計師品牌AMI的控股權收購,近期紅杉中國牽頭出資的浙江開元酒店私有化也獲得了通過,已經啟動退市。隨著中國私募股權行業業態的不斷成熟,對于擁有豐富生態資源和賦能能力的頭部機構而言,將會有更多通過復雜交易帶來超額收益的機會。事實上,紅杉過去10年在作業方式、組織架構、對成員企業的賦能生態都在不斷迭代,引領了行業的創新。所以說其中一個機遇本身就蘊含在投資行業自身變革中,而如何用數字化來推動行業效率提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點。
|
|
|
|
上一篇:康橋資本傅唯:下場孵化投資,是解決醫療估值泡沫的最佳路徑 下一篇:創投行業內卷,創投貸差異化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