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頗為坎坷。
早在2021年5月,這家公司便想在美股上市。結果四個月后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喜馬拉雅于是選擇轉道港股,可惜連續兩次都沒有成功。經過一年多的準備,該公司又于近日重新沖擊IPO。
經過多年打拼,余建軍和陳宇昕(陳小雨)帶領這家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還使其擁有超過290萬內容創作者和3億月活用戶。此外,該公司一年的收入超過60億元,并且連續兩年實現盈利,金額均超過36億元。
在騰訊、SIG海納亞洲、凱鵬華盈、Sierra Ventures、興旺投資、摯信資本、閱文集團、小米、好未來、華山資本、寬帶資本、普華資本、創世伙伴資本、泛大西洋投資、松禾資本、索尼音樂娛樂、璀璨資本、合鯨資本、雨匯投資等支持下,喜馬拉雅累計融資近百億元,估值也在8年漲了超過1200倍,達到約43.45億美元(約304億元)。
此時再次闖關港交所,喜馬拉雅顯然做足了準備。至于最終能否成功圓夢,就靜待時間來揭曉答案了。
多次創業,身價超30億元
作為一名連續創業者,福建人余建軍在西安交通大學讀碩期間便開始創業。
出于對網絡程序開發的興趣,他與同學做了一款基于建模方式的軟件——模擬中國,還拿到了百萬元的投資。雖然這個項目以失敗告終,但創業的過程卻讓他感受到不一樣的樂趣。
2001年碩士畢業后,他在上海創立了一家做全景拼接軟件的“杰圖軟件”。發現互聯網公司的價值取決于用戶數量后,他于2004年定下了要做一個服務億級用戶的大眾互聯網平臺產品的目標,并最終選擇賣掉公司股份重新上路。
數年時間里,余建軍又創業了近10次,并且嘗試了40多個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將街景地圖項目“城市吧”賣給了百度,還與曾任證大集團投資總監的陳宇昕(陳小雨)一起做了個基于街景技術創造的虛擬世界——那里世界。
這對搭檔的初次合作雖然沒有成功,但兩人選擇帶領團隊不斷嘗試新的方向。察覺到移動互聯網將迎來大爆發,他們認為聲音能更好地傳遞情感和知識,于是決定將“移動音頻”定為新的創業方向。
這一次,他們賭對了。2012年8月,喜馬拉雅在上海浦東成立。次年3月,“喜馬拉雅FM”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并涵蓋了有聲小說、音樂、培訓講座等多種類別。到了2014年底,喜馬拉雅的用戶便突破了1億。四年多后,該公司的用戶超過6億。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于這家公司對內容的重視。在余建軍看來,音頻平臺長期的競爭,一定在內容的壁壘上,“做內容平臺,本質上需要給用戶好內容,吸引更多人到平臺上來創作好內容”。
除了在發展初期便早早地布局版權,喜馬拉雅還不斷完善“PGC+PUGC+UGC”的內容生態,不僅與管清友、余秋雨、郭德綱等深度合作,也與中信出版社等超過220家頭部出版社及中國約150家頭部網絡文學平臺成為合作伙伴。
意識到“音頻天然是個知識媒體”后,該公司開始探索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并于2016年6月與米未傳媒創始人馬東合作推出付費內容節目《好好說話》,第一天的收入就超過500萬元。同年12月,這家公司又發起了行業首個知識節——123知識狂歡節,當天的交易額超過5000萬元。
從2017年開始,喜馬拉雅嘗試走向線下,推出了小雅AI智能音箱。此外,這家公司不僅與阿里、小米、百度等企業在智能音箱接入喜馬拉雅的音頻內容等方面達成合作,還通過預裝設備為特斯拉中國、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吉利、比亞迪等超過70家汽車制造廠商提供車載音頻內容。
隨著播客和AIGC的興起,該公司一邊重點深耕播客業務,另一邊開發出喜馬拉雅珠峰音頻AI模型,并推出一站式人工智能賦能的制作工具“音剪”,幫助創作者便捷生產播客等音頻內容。
經過上十年的發展,喜馬拉雅已經成長為中國頭部在線音頻平臺。與此同時,分別持有公司上市前超過10%股權的余建軍和陳宇昕,身價均超過30億元。
月活超3億,一年賺了超37億
利用聲音,喜馬拉雅建立起一個龐大的音頻內容生態。
通過超過290萬內容創作者,這家公司擁有超過4.88億條音頻內容,總內容時長達到36億分鐘。這些音頻內容的范圍相當廣泛,涵蓋個人成長、歷史人文、親子情感、商業財經以及娛樂等459個品類。
此外,喜馬拉雅的AI可以單獨制作一整份有聲讀物專輯,或作為共同制作人協助有聲讀物制作人制作內容。與完全由人工內容創作者進行的制作過程相比,AI單獨制作的有聲讀物的制作時間縮短了50倍以上,而由AI有聲讀物制作者有限微調的AI制作優質有聲讀物的制作時間則縮短了三倍以上。
借助智能搜索、智能推薦、實時交互等功能,該公司打造的音頻內容社區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用戶。2023年,喜馬拉雅的平均總月活躍用戶數量便超過3億,其中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1.33億,物聯網及其他平臺平均月活躍用戶約1.69億。
這些用戶的黏性也是相當高。同樣是在2023年,移動端活躍用戶日均收聽時長約130分鐘。同期,該平臺移動端平均月活躍付費用戶達到1580萬,其中自動續費會員及按年付費會員占比約72.3%。
按照灼識咨詢的說法,喜馬拉雅的移動端用戶在2023年共花費17873億分鐘收聽音頻內容,如果以2023年的移動端總收聽時長和在線音頻總收入計算,這家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
眾多用戶的認可下,喜馬拉雅通過訂閱、廣告、直播等變現模式,收入也是一路上漲,并成功實現盈利。招股書顯示,在2021年至2023年的報告期內,這家公司的營收分別為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凈利潤則分別達到-51.06億元、36.99億元、37.36億元。
據灼識咨詢預測,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的收入將從2023年的250億元,增加到2028年的51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5.3%。
對于喜馬拉雅而言,面對蜻蜓FM、荔枝等對手的競爭,要想在這個數百億的市場長期保持領先位置,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融資近百億,估值8年漲超1200倍
一路走來,喜馬拉雅共完成12輪融資,累計獲得近百億元。
資料顯示,早在2012年成立之時,證大集團便拿出1500萬元,與余建軍和陳宇昕共同發起設立喜馬拉雅。更早之前,證大集團還是“那里世界”的投資人,直接投了這個項目2000萬元。
到了2014年,喜馬拉雅完成約1150萬美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SIG海納亞洲、凱鵬華盈和Sierra Ventures。同年12月,該公司又獲得華山資本、寬帶資本、璀璨資本等投資。
2015年,這家公司獲得證大集團、普華資本、興旺投資、閱文集團、創世伙伴資本、摯信資本等投資。次年,該公司又完成小米、好未來、興旺投資、創世伙伴資本、璀璨資本等投資。
有報道顯示,在2017年的D輪融資中,合鯨資本、雨匯投資通過買老股的方式成為喜馬拉雅的股東。從2019年開始,該公司又通過E系列輪融資獲得超9億美元,投資方包括SIG海納亞洲、好未來、普華資本、泛大西洋投資、騰訊、興旺投資、松禾資本、索尼音樂娛樂、摯信資本、合鯨資本等。
從2012年的345萬美元,到2020年的43.45億美元,喜馬拉雅的估值在8年時間漲了超過1200倍。
上市前,興旺投資持股10.37%,摯信資本持股9.94%,騰訊持股5.33%,泛大西洋資本持股4.1%,普華資本持股4.04%,小米持股3.38%,閱文集團持股3.05%,合鯨資本持股2.9%,創世伙伴資本持股2.11%。
按照43.45億美元的估值粗略計算,這些投資者的持股價值分別為4.5億美元、4.32億美元、2.32億美元、1.78億美元、1.76億美元、1.47億美元、1.33億美元、1.26億美元、0.92億美元。
一路陪伴喜馬拉雅成長,投資者們如今有望迎來屬于自己的收獲時刻。
|